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 USB 插孔,大家能分清楚它們的區別嗎?

很多人習慣叫蘋果插孔、安卓插孔,但實際上前幾年的安卓手機和最新款的安卓手機插孔並不通用,所以用手機品牌來給插孔命名並不準確。

 

一些 USB 接口命名看似複雜,但其實並不難記,更規範地命名也更利於用戶正確地去使用電子產品。

 

USB 的發展歷程

學習區分插孔前,小編先帶大家了解一些有關 USB 插孔的發展歷史,以便於更輕鬆地識別 USB 規範。

簡單來講,所有的 USB 版本都由 USB-IF 組織所制定,最初是由微軟和英特爾倡導發起。

有一段時間的手機插孔應該都知道,以前每款手機的插孔都不一樣,USB 的崛起讓很多傳輸插孔有了統一的規範,更加方便用戶使用。

 

1995 年 USB-IF 推出第一代 USB 插孔,由於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較多,很快就被淘汰了。

2000 年就推出了USB 2.0,理論傳輸速度翻了40倍;2008 年推出USB 3.0,速度再翻10倍;2013 年推出USB 3.1,速度再翻1倍;2019 年推出USB 4,速度再翻1倍。

 

 

其實,在 USB 3.1 之後,還有 USB 3.2,USB 3.2Gen 1以及USB 3.2Gen2x1、USB 3.2Gen2x2 等等。

 

USB 插孔的形態區分 

說完發展歷史,來說說如何區分市面上各種產品的插孔名稱。

還是通過一張圖來認識各插孔的形態,注意!這裡說的是形態,和上面所講的 USB 命名方式並沒有直接關系。

 

 

圖中有 6 條數據線的接口,比較常用到的就是中間的 USB-C 和右邊的 Mirco-USB、USB-A,以及蘋果的 lightning 插孔(如下圖),也叫閃電接口。

 

現在手機中比較流行的是 USB-C 插孔,它的全稱叫 USB Type-C,簡稱為 C 口。

 

它的特點是接口形態較圓潤,由於針腳排列整齊,上下寬度統一,可以不分正反面進行盲插。

在台式機上見的很多的是 USB-A 接口,它的全稱叫 USB Type-A,簡稱為 A 口。

它的特點是接口形態方正,上下寬度統一,但因為針腳只排列在一邊,需要分正反面使用。

至於 Micro-USB 插孔,在第一批智慧型手機出現時就出現了。

它的特點是接口形態上圓下平,過於扁平,使用過程有諸多不便,一段時間後就被 C 口取代了。

 

 

在 Mirco-USB 之前還有個 mini-USB 也曾經流行過,在一些老式功能機、MP3、MP4 等設備上比較常見。

 

接口的命名規範

現在來進行一項測試,以下這款 MacBook Air 的接口名稱是什麽?

 

正確答案是:帶有 Thunderbolt 3 和 USB4 協議的 USB Type-C 插孔。

一連串的命名看起來很長,實際上我們只記插孔形態就夠了,至於它所支持的 USB 協議,一般會在產品詳情裡、數據線中有標注。

 

USB 的推進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,能夠給生活帶來很多的便利和更好的體驗。

再舉個例子,比如綠聯推出的這款 五合一Type-C集線器,可以通過 1 個 USB-C 接口擴展出 1 個 HDMI 接口、3 個高速 USB 3.0 接口和 1 個 PD 100W 插孔。

 

 

USB 3.0 理論速率 5Gbps,實測可達 450MB/s,1GB 大小的文件 3 秒就可以傳完,大大提升了工作時的效率。

除此之外,這款集線器可以幫助擺脫筆記型電腦接口單一的困擾,輕鬆擴展更多的設備。每個功能均配備強大的內建晶片,完全符合功能和性能上的要求。

通過以上規範的認識,可以幫助大家在遇到不同插孔時不會弄混,也能正確使用對應的產品。

 

📌延長保固(點我)

🛒現在就買(點我)

👍隱藏優惠碼(點我)